,郑森和澳门签署的那项条约,不仅保证了澳门的安全,还拉了一把已经略显颓势的澳门,来自郑氏的源源不断的订单送到卜加劳炮厂,这可不就是给澳门的人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吗?
自澳门回程,不比来时,南风已然汹涌起来,浪也大了许多。
好在郑森等人乘坐的福船是闽人千百年来与大海搏斗总结经验教训制造出来的,最适合这片海域。
四日后。
漳浦。
北山数间草庐前,青石铺就的地面边缘洒着一层雄黄以驱虫蛇,四角则有檀香小炉徐徐冒着青烟,微风拂动,竹海滔滔之声不绝,端的是一派奥妙仙境。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诸生何解?”
盘坐于青石上的儒生有数十名之多,纵使正当晌午,刺目阳光照射在这些人的身上,他们也岿然不动。
直到位于儒生们前方的一老年儒士话音落毕,才有人起身拱手回答。
“回先生,学生认为国家之败虽是因君主不遵礼法颠乱朝纲所至,但不应将责任全部推到君王身上,官员亦应该负有一定责任,若是天下贤才皆能入朝为官,辅佐朝政,即使君不明,国家百姓也能不受影响,因为有贤才之士殚精竭虑操持国事,此乃学生一点愚见!”
话毕,坐而论道的其他儒生大多暗自点头,脸上出现赞同的表情。
而北山这数间草庐的主人,坐在众儒生面前不加颜色的老年儒士,则正是海内大儒黄道周。
“立意颇新,但路子依旧是哪条老路,不算精妙。”
黄道周眉头轻跳,给出了评语。
被点评的儒生闻言,脸色骇然,惶惶作揖谢过。
“先生有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但百姓愚钝,不明圣人之言,若不由贤人为民发声,入朝做官,如何能使君王与百姓相知?能使国家安稳不乱?”
“请先生...”
黄道周在北山父亲庐墓前着述立说,因其清名前来拜访请教学问的人不计其数,北至直隶山东南至琼州,西有川蜀生员东有江南学子,最多时甚至有千余人一同听黄道周讲学,这固然和其刚正不阿清名远播有关,但也离不开学问精厚。
面对坐下众人的疑问,黄道周不紧不慢,一一给予了解答。
看着一众儒生陷入沉思,半晌恍然大悟转而又陷入新的思考,黄道周心中感慨万千。
我既能解他人疑惑,何人来解我的疑惑?
朝纲崩坏奸人得道,国家不宁生灵涂炭,自己上不能解君王之忧患平内外之动乱,下不能保一方安宁启百姓智慧,浑噩至此,回头再看,竟已蹉跎半生矣!
“唉...”
敢愿孙督师今次能讨灭闯贼,叫中原百姓回乡耕种,使局势不再糜烂。
正待他悲从中来,感觉自己几无翻天之力,只能徒自哀叹时,远处传来一道声音。
“安平郑森,请见石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