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得刘晔以及田丰等首脑皆是安然,刘晔更是手中握着一卷书册细看,场面一片宁静,自有将校出列,得到准许后问道:“将军安知彼必败,吾军必胜?”
闻听此言,刘晔抬头微笑,将手中书卷放于一边,此时留在帐中的多是第一批从安阳书院中“毕业”之人,也就将此事讲解一番:“理由有二,其一:从古至今,凡出战者皆需名正言顺,此亦所谓‘师出有名’由来,没有堂正的理由,士卒则心中无底,他等为何而战?百姓亦无支持,此谓安定军心民意之必须。”
“其二:军队直接战斗力,可分两份:一为装备,亦即精良与否,武备差距可大;二为战斗经验,即新兵老兵说法。然此定义,便应了‘直接’一词,可理解为装备精良者,战斗经验丰富者可发挥战斗力上限为大。”
“上述理由说罢,可以见得战斗力实际上受第一点,‘士兵心中有无坚定信念’影响极大!他公孙瓒叛逆相攻,更有坑杀同为幽州兵士前例,刘幽州治政爱民,早就传遍河北塞外,此又于民意大违,他哪有堂正理由作战?更兼得旷日久战,锐气尽失,军队战力现今又能发挥几成?与此相反,我军讨逆伐叛,名正言顺,更有唇亡齿寒,为保自己性命家园而战,作战信念坚定;况且吾军装备亦胜他不少,更有重甲骑兵之利,如此一来,以可发挥百分战力之军对疲惫无义之师,焉有不胜之理?”
“将军英明!”
一干少年将校们尽数心悦诚服,将此节暗记于心。
于公,刘晔是他等主将;于私,亦有师从之实。这等随军作战,随教随用传统同样也一脉相承,成为刘晔麾下中下级将官补充极快,且不乏精明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释作罢,刘晔便又拾起那卷书册细看,众人亦知刘晔一年前从襄阳回来后,便有了这个习惯:于领兵作战闲暇,或是研究兵书战策,或是搜寻医书细读。反而于战时布阵应变先前提点几处关键,多数时候则是交由战前主将张飞等人自决,只有遇上他们不能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才回报交由刘晔定夺。
如此放宽权力,自是让其余众将看着心中火热,皆存着早日立功,亦能独挡一面心思……
有一句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它的理解,显然刘晔只重前者,所谓天时不与,那毕竟是极少时候,‘人谋周全亦可胜天’便是他的信条,这种想法当然也在实际中渐渐影响到他身边之人。从客观上来看,确属于正理。
那么,便如同刘晔预料那般,此次自己这边应有十足把握可以正面击败公孙瓒,那事实会是如此么?
——答案在这次是肯定的!
想重甲骑兵又岂是那么容易便想出办法应付?经过这将近一年按照刘晔意思,欧冶胜作了三次改进,使重骑兵制式铠甲两分铠无论防御力,还是利于骑兵行动挥舞都有了大大进步;马铠亦是如此,正面保护极为周全。重骑兵再经年余训练,战术已趋近于完美,非袁绍两月而成的半调子铁甲骑所能比。
有如此强悍的破阵先锋,再有神臂强弩列阵随时调整方位发射箭雨,更有重甲步兵在旁协助作战,公孙瓒所谓大阵同豆腐般一触即破,身着重甲的白马义从余部横截冲突而来亦未建功,想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