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袁绍与曹操二人离去,郭斌便急忙回府,与戏志才等人商议出京后的一干安排。
听郭斌将袁绍的计划和盘托出,众人各自振奋不已。其实,他们也都是赞同救援王允的,只是因为郭斌的态度一直暧昧难明,众人不方便说明罢了。毕竟在众人心目中,郭斌虽行事阔达,却绝非有勇无谋之辈,反而因其一向算无遗策而在众人心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这一点,便是戏志才都佩服得紧。因此,遇到什么事儿,若是郭斌不在的话,众人自可以果断决策,可若是他在,若没有郭斌点头,众人心中便总是觉得不太踏实。包括戏志才与郭嘉,概莫能外。
因此,当郭斌将最终的决定告诉众人之后,大家这才兴奋地讨论起来。
过不三两日,一切准备就绪,郭斌便率领众人启程,汇合了在城外的七百部曲,缓缓往东行去。而天子也于次日下了一道手令,着王允功过相抵,无罪释放。出狱当日夜中,袁绍便早已派人将王允接到了城外,过不多时,便登上一辆密封得严严实实的马车,在五六个人的护卫下往东行去。
两支队伍一慢一快,于偃师汇合,随即折而向北,向并州方向行去。
此次,王允的案子闹得风风雨雨,声势很大,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随着郭斌回阳翟县去。这位年前还意气风发地带兵平叛的豫州刺史,转过年来便灰溜溜地出走京师,心中的沮丧自不可对人言。然而,他得到消息,说是家中老母亲听闻他竟然获罪入狱,生了一场大病。王允心中挂念,便想着先回太原老家一趟,看望一下老母亲。因此在偃师汇合之后,便当面向郭斌提出了这个请求。
郭斌是第一次见这位在汉末三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只见王允五十多岁年纪,衣衫整洁,腰杆笔挺,最难得是在狱中呆了这么久,竟然丝毫不见颓色,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明了。这种豪门大族之人,便是到了狱中也吃不着苦处,更不要说王允是连杨赐、袁隗、何进等朝中重臣都另眼相看的人物了。再加上袁绍的努力,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在狱中有几个故旧也实属寻常,虽不可能将王允救出来,可要他少吃点儿苦头却是毫不费力的。
王允见了郭斌,心中也是惊异。他当初在长社城头曾见过郭斌亲身率领几百部曲冲击二十万黄巾军大营的战斗,这种堪称送死的战斗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为隔得远,他只隐约看到了一个全身黑甲的骑士,所过之处似狂风斩浪,几无一合之将。
因此,在他的心目中,已然将郭斌想象成面相凶恶的猛将,起码是要有膀大腰圆,浑身腱子肉的特征的。
然而,当他第一次面对面见过郭斌本人时,却震惊于郭斌兼具温文尔雅与放旷豁达的气质。同时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便是他举手投足间,已然透露出一股睥睨万方、执掌大权的上位者气息。他哪里能想象得到,那个能征善战,马踏连营如入无人之境的绝世猛将,竟然是这样一位面色白皙,公子哥儿般的后生?
王允为人虽然耿直,却并非不通世务的腐儒,相反,他是一位极知进退,人情练达的长者。也惟其如此,方可在董卓掌权的朝堂上,做到司徒的位子。
郭斌虽然年轻,毕竟位高权重,在未来的几年之中又需要仰仗其多所照顾,王允便直接跪倒,口称感谢。
不要说对方是王允了,便是个普通人,郭斌也不可能看着一个顶着满头花白头发,比自己前世的父母尚要年长的老者对自己叩拜啊!他眼疾手快,忙一把将他托住,王允的膝盖便悬在哪里,再也弯不下去了。
郭斌心中却是悚然而惊:这个王允果然不简单,只看他这跪拜磕头的力道,便知道着绝不是客气,而是真心想要磕下去的,若不是自己眼疾手快兼且气力过人,怕是拦不住他。这样一位明事理,知进退,懂隐忍,又不会倚老卖老的官场老油子,如何能让人生出恶感来?这才是天生搞政治的人啊!
他口中连称不敢,将王允扶了起来,只听王允道:“阳翟县侯救命大恩,允没齿难忘,这一路本该听从侯爷安排。只是家中老母听闻我获罪入狱,惊怒交加下,竟患了重病。”说到这里,已然声泪俱下。
只听他继续道:“所谓乌鸦犹有反哺之心,羔羊犹知跪乳之恩,而况人乎?恳请侯爷移贵趾,先往我祁县老家一行,则允深感大德。”
郭斌早就听说了王允母亲病重的事情,因此他早有安排,当下扶着王允道:“王豫州不必如此,公不计个人之得失,以微官而敢弹劾中常侍张让,智勇兼备,世所仰慕。斌能于阁下一事中帮上一点小忙,实在是三生之幸。”顿了顿,继续道:“在下离京之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