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理智的刘备,此时的关羽反倒显得更加冷静。诸葛亮的来信关羽已经看过,也认为诸葛亮所言并不是没有道理,但对诸葛亮请自己劝说刘备的提议,关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拒绝。
比起诸葛亮,关羽明显要更加了解刘备这个老大哥。自己这位老大哥别看平时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但真要是决定做一件事,那固执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回。更何况关羽也很愤怒张飞之死,毕竟是多年的老兄弟,虽然这个小兄弟总是给兄弟几个惹祸,但几十年的交情,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在得知荆州最有可能劝阻住刘备的人都不打算劝说的时候,诸葛亮只好认命,一面命令魏延率兵自桂阳出兵攻打交州为日后打算一面亲自来到刘备身边出谋划策。既然两家交兵已经不可避免,那就唯有尽力争胜。
只不过想要获胜是一回事,能不能获胜又是另一回事。荆州军想要胜过江东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荆州相比,江东方面很明显要更加擅长水战。或许江东的陆战能力一般,但水战能力绝对一流,周瑜、程普、黄盖、周泰,无论哪一个挑出来都是水上悍将,尤其是周瑜,那更是难以匹敌的水军帅才。
原本孙权还顾忌周瑜的立场,但随着刘备兴大军前来,孙权也顾不得许多了。覆巢之下无完卵,真要是叫刘备灭了江东,谁也别想好过!同样清楚意识到这一点的周瑜放下了与孙权之间的那点龌蹉,同心协力的开始对抗荆州军。
孙权很清楚眼下与刘备的一战将是决定两家命运的一战,为此为了最后的胜利,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放弃了攻打庐江,转而引兵去了赤壁,准备在那里与刘备决一死战。
刘备虽然率兵也赶到了赤壁,但他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对寿春的攻击丝毫没有减弱不说,更是下令关羽自江陵出兵直接攻打柴桑。
地盘大了,人手就会显得有些不足,孙权之前占了徐州就已经有点兵力吃紧,而现在刘备大举来犯,孙权的兵力也就处在了劣势。好在与袁谭的谈判已经进入了尾声,一旦两家结盟,孙权就可以抽调一部分徐州人马来援,眼下最关键的就是争取时间。
孙刘之战没有历史上夷陵之战时双方投入的兵力多,但不想曹孙爆发赤壁之战时那样实力差距悬殊。荆州二十万,江东十万,两家兵力总和三十万,在赤壁这个小小的地方决一雌雄,决定两家日后的命运。
无论是周瑜还是诸葛亮,此时都感觉到了自家主公的碍手碍脚,什么都不懂还喜欢瞎指挥添乱,自己还不能直接拒绝,只能私底下解释劝说。可自家主公明明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可扭头就继续我行我素。
周瑜跟诸葛亮不约而同的打起了相同的主意,把自家主公找理由支走,都给哄去后方募集粮草。这个主意对孙权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孙权可不想跟刘备同归于尽,孙权还年轻,还有大好的年华可以挥霍,而刘备则不同,这个自张飞死后就陷入仇恨当中的老男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结果孙权走了,而刘备依然留在军中,诸葛亮除了要对付周瑜,还必须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应付刘备。
好在这时简雍帮了诸葛亮大忙,在荆州,简雍是除了张飞关羽外与刘备关系最近的人。除了关羽,也就只有简雍的话刘备还能听得进去。简雍没有劝刘备退到后方静候佳音,而是告诉刘备害死张飞的凶手之一贺齐眼下就在寿春。找孙权报仇一时半会恐怕不行,而害死张飞的凶手之一许褚此时下落不明,唯有贺齐这个凶手现在看得见也摸得着。
刘备听取了简雍的建议,带走了三万人马,同时带走的还有大量的攻城器械,一副不拿下寿春决不收兵的架势。
诸葛亮对此没有阻拦,本来打水战就不怎么需要攻城器械,刘备想要打寿春那就去打吧,别在这给自己添乱就行。等到刘备走后,诸葛亮感觉天也晴朗了,空气也新鲜了,心情自然而然也好了许多。不怪诸葛亮会有这种感觉,身边一天到晚有个人在念叨要报仇,而自己还不能不听,搁谁心情都愉快不起来。
诸葛亮并不担心刘备去寿春会遇到不测,在诸葛亮看来,张飞会死只能怪张飞自己麻痹大意,轻敌所致。太过相信自己的武勇,结果就悲剧了。从张飞之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事再大的人也千万不要落单,因为那样很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有张飞这个前车之鉴,刘备就算再想要报仇,也不可能轻敌冒进,最后让贺齐再次得手。更何况刘备虽然带走了三万人,但庐江还有吕蒙的两万人在,有五万人保护,而且刘备还是主攻方,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叫刘备丢了性命,只能说刘备是命该如此。
送走了刘备以后,诸葛亮算是彻底得到了解放,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与同样送走了孙权的周瑜好好较量一回。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但实际上在历史中周瑜是生病而死。周瑜的死跟诸葛亮一根毛的关系都没有。不过罗大大这个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多近乎妖,也只能黑周瑜了。
但现在由于刘福这只大蝴蝶的出现,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赤壁之战不仅提前了,交战的双方更是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曹孙变成了如今的刘孙,至于原本应该成为孙家对手的曹操,此时正在兴汉学院内与诸多大儒饮茶闲聊,畅谈天下事。
刘孙两家的会战吸引了天下各路势力的目光,这场仗虽然不是那种足以影响天下格局的仗,但却会决定日后荆州与江东的未来。不光是西汉对此时的赤壁表示了关注,就连正在河北杀的难分难解的袁家三兄弟此时也选择了暂时罢兵,将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赤壁。(51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