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中年落榜之后,李廌便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一直至去世。
这便是他执拗性格最直接的表现了。
其实,元佑年最初的几年,李廌就是去应考了,也肯定会落榜的。因为,他的脾气和他的师傅苏轼和师叔苏辙一样,宁折不弯,一定会向苏辙当年做得那样,在考卷中直抒胸臆,大肆抨击当朝执政的种种错误举措。为自己的师傅和师叔鸣不平。
这一点,蔡道在事后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便主动放弃了再次劝说李廌。
元佑四年,随着文彦博黯然离开京城。
保守派之间的关系间隙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无法弥合的地步了。
先是贾易和朱光庭等人,早就因为程颐丢官这件事心怀不满,而以刘挚为首的朔党,也因为文彦博和吕公著没有选择自己等人继任丞相,却选择了关中的吕大防,这一点,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心服。
所以,两党联合起来,一起借着元佑四年,夏秋季节整个大宋北方地区霖雨不断,区域之内的河流普遍暴涨。这个时候,自然不能让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和小皇帝来背这个黑锅,宰臣吕大防自然应该站出来顶这个雷。
于是,两党大臣,以及他们手下控制的一些御史纷纷籍此机会,上奏折弹劾吕大防。
如果大约继续这么下下去,一旦黄河两岸的大堤防守不住,发生大规模破堤事件的话,高滔滔就是想保吕大防,也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事情的结果,却恰恰证明了文彦博和吕公著二人的眼光,的确是比宋神宗和王安石要好太多了,吕大防这个人的运气也的确是太好了。
元佑四年这场大范围的降雨,到最后,也仅仅只是让河水暴涨了而已,黄河两岸居然没有一处破堤的地方。
结果,洛党和朔党,原本在历史上一起整垮了蜀党的两个党派,却倒在了吕大防一个人的手下,这里面的确是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不过,高滔滔之所以会这么信任吕大防,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若论政绩,即便老资格的刘挚也不上他,再加上元丰八年那件事,让吕大防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而且,当朝的执政里,还有一个布衣宰相范纯仁,他虽然没有其父范仲淹在地方上那么卓绝的功绩,但是其为人不喜欢结党,自然也就看不惯洛党和朔党如此的肆意妄为。
在吕大防遭到两党弹劾的时候,是他在太皇太后高滔滔面前替吕大防说了几句好话。
毕竟,吕大防当上丞相才刚刚一年的时间,而他自己则是元佑元年就开始担任丞相之职,一直没有任何的功绩,这些年颇多灾害,看来也与他有关系。所以,此时霖雨不断,如果非得要找人顶缸的话,也应该是他范纯仁,而不是吕大防或者其他人。
于是,朔党在此事件之后,刘挚就被贬为观文殿学士,并且命他立刻离开汴梁城,出知郓州,到任之后没有多久,又再次将他移知青州。
除了他之外,高滔滔并没有继续惩罚朔党的其他大臣,这一点也是看在已经过世的司马光身上。若非如此的话,刘挚也就不仅仅只是被贬到青州那么简单了。
可洛党就不同了,对于小赵煦原本那个迂腐不堪的老师——程颐,别说是其他人,就是高滔滔自己都十分的反感。程颐有学问不假,可是,有时候,他有些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礼仪了,而且,严格要求自己也无可厚非,可他还是个大嘴巴,非常喜欢议论自己看不过眼的事情。
给司马光吊唁的事情,只是其中一件比较重要的而已,他们就是刑恕和杨畏。
刑恕,郑州阳武人。
他早年就拜程颢为师,这个人才华过人,后来与司马光和吕公著相交甚厚,来往密切。
王安石主持变法,请问刑恕的名声和才华,所以,准备提拔他,想争取他支持变法。没想到,刑恕和司马光一起攻击变法。
王安石得知后,自然非常地恼怒。于是,刑恕被受到了那些受到王安石暗示、倾向变法的言官们的弹劾,最终被贬任延陵知县。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从这件事上也只能说明刑恕的主张同司马光一样,属于保守派。
王安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