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蝈蝈是门技术,老京城专门有“份”蝈蝈的人,行话叫“虫儿把式”。
秋天到山里去逮母蝈蝈,放到罐里养着,罐里放上土,蝈蝈生的卵都在土里,入冬以后,把土放在暖炕上,每天撒点水,用棉被盖上,过不了半个月便从土里出来,白的像蛆,放点蔬菜叶,晒几天,便开始长腿和翅膀,慢慢变黑。
蝈蝈前后要脱7次壳,7天脱一次壳,七七四十九天,蝈蝈也就长成了脱一次壳,它便长一点,而且要把自己的壳都吃掉。
蝈蝈脱层皮,脱下的壳里有钙质,它不吃掉就要得病,而且特别有意思,它吃哪儿补哪儿,不吃哪儿哪儿就出毛病,比如脱大腿它没吃,长大以后,大腿就掉,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要不说现在只要肯吃苦就不愁没钱赚,现在老百姓兜里宽裕了,在老一辈还有所谓上层社会的影响下,民间重新找回了玩蝈蝈儿的时尚,可大部分人没时间也没精力去逮蝈蝈儿,只能去买。
这不就是赤果果的商机吗?每年只要吃俩月的苦,就能赚他一笔,多了不敢说,一直蝈蝈儿按照500块钱算,这算是品相中等的,再好的上千都有,那是特例就不提了。
当然,还有几块几十块的,也就不提了。
只要你细心伺候着,一只卖500问题不大,你算算这一冬天能赚多少?
再说你也别光卖蝈蝈儿啊,不得卖点周边产品?
比如行话说本叫与点药,这‘本叫’,就是指天然鸣叫声,它原来怎么叫就怎么叫,可怎么让它变音,或者让它叫得更好听?
京城人发明了一种点药术,点药就是点在翅膀上,以变其音响,关于这药的配方,有的说是由松香、柏油、黄腊加朱砂熬成;还有一说是用朱砂、铜渣、松香等制成,反正你就研究呗,研究出来了按包儿卖,一包怎么着也得买一只腿儿的价钱吧?
调出来的药色鲜艳似火漆,遇热即融,等亮了凝固变得酥脆咯,再等蝈蝈儿连膀后约半月,翅干透,音也定型,再把药点上去,其实点药的作用就在借异物附着在翅膀上,以降低其震动频率,改变鸣声。
总之这里头的讲究可忒多了,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日后再接着说。
且看林剑和赵亮这头儿,哥儿俩到了鸟鱼花市,一进门儿就听见虫鸣鸟叫声,在这大冬天显得格外亲切。
跟古玩街那边差不多,今儿来逛市场的都是老年人,大多是遛弯儿,真正下手买的少。
林剑心血来潮,就想去看看虫儿,也不废话,进了市场打听了一下,直接奔着目标而去。
还没等接近,蝈蝈儿、蛐蛐儿的叫声纷至沓来,别说还有点儿琴瑟和鸣的意思。
小时候,林剑他爷爷一到冬天,怀里就揣着葫芦罐儿,里面就是他养的蝈蝈儿,在暖和的屋内,听着蝈蝈儿鸣叫,沏一杯普洱,听着京剧,时不时的嘬一口烟,那生活,是个人都羡慕。
林剑那时候还小,对什么都好奇,在他还没见过蝈蝈儿真实面目的时候,他一直以为葫芦里装的是个收音机。
直到缠了爷爷好久,才知道原来里面是活物,名字叫蝈蝈儿,在爷爷眼里,自己调皮捣蛋的时候,地位还不如蝈蝈儿呢。
不过爷爷伺候蝈蝈儿的时候,他可没少在一旁看,大概齐也知道怎么回事。
想养蝈蝈儿必须得先选,怎么选?做菜讲究个色香味,选蝈蝈儿也差不离。
挑选蝈蝈儿的时候,首先就要看它的颜色,就跟玉似的,颜色就代表了种,各个种的蝈蝈有各个种的特点,如果色窜的厉害往往不是什么好事儿,证明这只蝈蝈儿毫无优点可言。
比如大家公认的优良品种——铁蝈蝈儿,小时候爷爷养的就是这种,不过现在市面上几乎看不见纯种的铁蝈了,不过没关系,选个差不多接近的也行,也就是说占铁蝈蝈基因多些的蝈蝈。
一般来讲铁蝈蝈的脸色要求蓝,没有其它颜色,有些蝈蝈脸蓝是蓝了,两侧却略带粉色红色或者绿色,这都是窜种窜的厉害的表现,一般不选,当然有特殊喜好觉得看起来漂亮那是另外一回事。
铁蝈蝈的肚子应该是粉灰色的,不是白的或者绿的,头项是黑色带褐色条纹,腿以及背部颜色和头项颜色一致。
膀子扇面的颜色应该是淡黄,很多不懂的人把扇面颜色越深误认为是膀子越厚,专挑一些黑褐色的膀子,其实不然,好蝈蝈的膀子不但看起来是淡黄、金黄,仔细看给人的感觉是膀子里有什么胶状物质,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